top of page

田心村麒麟歷史悠遠流長,每逢節日如農曆年初二,麒麟隊到田心村每各家各戶祝賀拜年,農曆正月十五「點燈」的習俗儀式,十年一屆太平清醮,甚至結婚喜慶也會到賀.

香港很多新界鄉村也有舞麒麟的習俗,並分東莞和客家兩派,而我們田心村以客家麒麟為本.

舞麒麟講求功架,舞步難度高,要舞得好,既要懂腰馬,又要有功夫底子,

 

舞麒麟的伴奏音樂是自古流傳的古樂,而主要樂器分別是鑼、鼓、「大查」缺一不可。

「大查」是三種樂器的靈魂所在,它能帶領麒麟跳躍舞動的神髓節奏. 而鑼是跟隨大查節拍加入,可以用一唱一和來形容,鼓聽起來節拍輕快又帶點急速.

麒麟的舞步必須跟隨音樂而行,而音樂亦要配合麒麟的舞步而奏,可謂要做到視聽合一才達至完美.

   一九七六年田心村太平清醮,田心村首次起用一班青少年參加舞麒麟活動,由一班年齡只得十來歲的小伙子,在韋長壽先生帶領下,日夜操練.

    在醮會當日少年麒麟隊來迎接嘉賓,各界人仕也嘆為觀止口碑載道.

   舞麒麟是靠師傅傳徒弟一代一代傳落去,由於近年年青一輩也較小參與, 希望舞麒麟這傳統習俗能延續下去。

麒麟的首似龍,形如馬,狀比鹿,尾若牛尾,背上有五彩毛紋,腹部有黃色毛,口能吐火,聲音如雷。相傳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聖人時才會出現。漢許慎《說文解字》:「麒,仁獸也,麋身牛尾一角;麐(麟),牝麒也。」

麒麟,亦作騏驎,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,常與龍馬混淆。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徵祥瑞,公獸為麒,母獸為麟,據說能活兩千年。性情溫和,身上雖有可攻擊敵人的武器,但不傷人畜,不踐踏昆蟲花草,故稱為仁獸。

因為孔子出生時,有麒麟顯現,所以民間認為麒麟會給人們帶來兒子,使家族興旺,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說,也把傑出的兒童稱為「麒麟兒」、「麟兒」。此後,民間慢慢出現「麒麟送子圖」之作。

作為木板畫,上刻對聯「天上麒麟子,地上狀元郎」」,以此為佳兆。民間普遍認為,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。

bottom of page